海伦·米伦饰演以色列历史上迄今为止唯一一位女总理果尔达·梅厄,故事围绕其在赎罪日战争期间面临的严峻而高风险的决定展开。
《果尔达》下载观后评论:
“让我们的敌人畏惧我们。” “我有胆量造就一只寡妇和孤儿组成的军队。” “我记得。阵亡的人数,我都记在这里,在我的本子上。” “我为此而负责。我的直觉告诉我应该在前一晚做部署的。但我没有。他们的死都算在我头上。” 不谈政治和历史,因为我对中东局势没什么了解也完全没兴趣去了解,只论电影,这个人物塑造的我真的太喜欢了。

(第四任以色列总理铁娘子梅厄夫人的传记片),算是横截了人生中“至暗时刻”赎罪日战争和日后被审查,不避言作为政治人物的过错,没有这类传记片拍成赞歌式作品的毛病,即为远方伤亡的士兵而心痛,也为身边打字员的丧子而愧疚,但本质是政治的冷血。整个电影烟不离手,算是外在贴合人物的表演细节,但好像没有作为女性中自身叙述,性别、家庭对于自身的影响没有提及,另外过于聚焦个人的视角下,取巧用真实影像(战争另一方埃及尤其萨达特、叙利亚)往和平主义方向靠(其实后来被刺杀的拉宾更像是)。基辛格、沙龙这些历史人物配角也是塑造的挺有趣的,不太像主流叙述。
P.S片中点明了,为什么不主动开战,以色列在被袭击后损失惨重但有道义上的优势;为什么没有事先做好防备,信息太过混乱,几乎每一刻情报部门都收到袭击的信息。

沉重缓慢的步伐,不离手的香烟,灰白稀疏的黄发,悲伤颤抖的背影,坚定的眼神,果断的命令。一个在肉体痛苦和极大精神压力双重折磨下的高龄老妇人,不屈不挠做出了一个又一个艰难的决策,终于给以色列带来了阶段性的和平。以色列铁娘子果尔达•梅厄夫人的传记片,聚焦于第四次中东战争,作为总理的果尔达的表现。影片较好地还原了那次战争情形,海伦•米伦非常传神地刻画了处于至暗时刻的果尔达形象。这部电影让我看到了“复活”的梅厄夫人。精彩传神的表演完全重现了那个坚强不屈的以色列铁娘子的人生高光时刻。国际政治谈判都是大国博弈的结果。埃及 叙利亚和以色列的分端看出了美国和前苏联的角力。以色列想先发制人 却遭到埃及的猛烈打击 不得不向美国求救 这种小国家的冲突是完全靠后援国的输血,无法赢得和平和尊严。

非常应景的主题,在女主的演绎之下,异常深刻,对于回眸历史与洞察当下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一方面,犹太复国主义的历史以及前几代领导人的果敢,使得以色列面对危难总是能迸发出惊人的力量,另一方面,深处每日潜在的危机之中,纵使有拼命的觉悟,也始终谨慎多于冲动,从历史中来,当所有的信息都指向了战争,是否应该先发制人,先拔头筹,掌握主动,梅厄夫人给了最好的答案也是以色列一直以来的国关策略,虽然也有倒逼美国的时候,但事实上,面对不同敌人,谨慎与适可而止始终是真实存在的,只是在不对称的对抗下,以色列的恶被天然放大了,这是文明的悲剧,也是人性的不可抗拒。镜头处理下了不少功夫,人物刻画尚佳,缺少了一些历史背景线的叙述,相对缺少历史知识的人来看,可能感受不到危机的深重。

英国人拍巴以冲突题材,很讽刺!巴(阿)以冲突已经成为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悲剧之一。与犹太集中营悲剧、南京大屠杀等一样,都是整个人类历史上永恒的黑暗。这个悲剧中,无论是阿拉伯人,还是犹太人都不可能是赢家,都只能世世代代的仇恨,永无阳光。公元前13世纪,犹太人生活在这里。公元前1世纪,罗马人征服这里,奴役犹太人,诞生基督教。公元7世纪,阿拉伯人在这里强大起来,诞生了伊斯兰教。公元19世纪,英国人征服这个地区。在英国人离开前,号召犹太人回到这里与阿拉伯人争夺土地、水、生存空间。悲剧就是英国人造成,美苏争霸加剧了这个地区的黑暗!英国人还造成了印度巴基斯坦对抗,甚至埋下麦克马洪线这个中国印度之间的地雷!英国人还造了一个自己的亲爹-美国出来,都不是好东西!

在犹太人的历史上,有无数英雄,犹太人的英雄都是发光的,发着人性的光芒。在以色列的历史上,有无数强硬的人物,无数智慧的政治家,至少有三个人写进了历史,他们是果尔达•梅厄夫人,阿里埃勒·沙龙,还有现任以色列总理本雅明·内塔尼亚胡。他们不但强硬,而且智慧,尤其是在跟人类的邪恶集团较量的关键时刻,表现出了超出人力的智慧,在肮脏的政治中始终保持住人性中最伟大的底线。他们强硬,但他们对人类,尤其是对犹太民族,具有人类应该有的那种怜悯和爱戴。本片是以色列第一位女总理,果尔达•梅厄夫人的传记片,捉住了以色列历史上最危急的1973年6日战争胜利后,埋在胜利中的以色列突如其来的另一场更大规模的战争中,梅厄夫人的决策片段。很生动,也很深刻。

沉重缓慢的步伐,不离手的香烟,灰白稀疏的黄发,悲伤颤抖的背影,坚定的眼神,果断的命令。一个在肉体痛苦和极大精神压力双重折磨下的高龄老妇人,不屈不挠做出了一个又一个艰难的决策,终于给以色列带来了阶段性的和平。
第一次知道梅厄夫人是在尼克松的著作《领袖们》们中。这部电影让我看到了“复活”的梅厄夫人。精彩传神的表演完全重现了那个坚强不屈的以色列铁娘子的人生高光时刻。
最感慨的还是基辛格和梅厄夫人谈判那段,国际政治谈判都是大国博弈的结果。“俄乌战争”中的乌克兰,就是大国博弈中的炮灰。完全靠后援国的输血,无法赢得和平和尊严。一切的尊严都要像以色列的军人这样,用自己的实力赢得。上帝只救助自助者。
克制,沉郁的影像风格很迷人,但是香烟和化疗的情节有些单调和重复了,反映出导演没有更多的手段来展现人物,其实可以相信海伦·米勒的表演,总是抽烟反而限制了她的发挥,化疗可不可以就用两次,一头一尾对比,也许效果更强。电影里真实新闻片段的插入,是不自信的体现,自己都觉得电影不及现实有力量,那你还拍它干什么?果尔达将阵亡士兵的数字记录在小本子上的桥段,简洁,但是谈不上高级,最后小本子在听证会上出现,也不够有力量。比较喜欢的是果尔达电话里与基辛格交锋的一段,垂垂老矣的女总理突然发威,童年创伤和民族之殇在她身上融为一体,此刻,她就是以色列的化身,另一处是结局,和平协议签订,走廊里,和平鸽的尸体散满一地。和平来之不易,代价是生命。
我不认为果尔达是个“和平主义者”,也不认为她在赎罪日战争里的视觉能够成为以往或今天的某种意识形态,但在55年后巴以再次打响的今天,《果尔达》在这样的时间点上映,无非又多了一丝韵味。遗憾的是,篇幅中对果尔达的描写不管是来自外部压力还是内在焦灼都渲染得过于失焦,仿佛需要情感又平地起飞,支撑却少之又少。漫天的乌鸦的预兆、听筒另一头的惨败、永不离手的烟、治疗路上始终出现的尸体…点状刻画过于深重,但却没有支撑起果尔达的内心,更刻画不出每一个决定的艰难。(一根接一根的香烟我甚至跳戏到了《精疲力尽》)在我看来,虽为女性,但至少片里没有传递出“铁娘子”的样貌,何况这里的战争从来都只有立场,没有对错。
海伦的演技太好了吧!简直神韵横溢。非常少见的传记电影,没有高大上的浮夸设计,没有宏大的背景铺垫,简简单单的在总理住宅地下室的政治军事会议,听着背后广播的战况,不需要看到赤裸裸的死亡和战争机器,就已经在果尔达每次记录的死亡人数上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和以色列人的生存状态。无数次经过的停尸房里增加的尸体,看不到脸,看不清数字,但都被果尔达清楚的看在眼里。唯一对于果尔达背景的描述就在她与基辛格的对话,是两个国家的犹太人的争论,也是国家利益的争论,既是讽刺,又是反思,到底战争没有正义的一方,只有无数流血的同胞。尤其对果尔达身边打字员的刻画,非常细腻,想不到哪个政客的传记有这么拍过。
以民众的惨痛牺牲为代价,换来对以色列尚未牢固的主权的坚守,作为女性首相,在电影中被塑造得比一般男性政治家更具同理心,承受了更大的痛苦。首相在机场守候阵亡士兵躯体归国的广角镜头令人印象深刻,人物的许多大特写情绪饱满,原声的设计也非常惊喜。很多戏份在首相的居家空间中展现,例如床上吐烟和午夜凶铃,相比奥本海默,这个才是真·人物传记惊悚片吧。并且令人想了解以色列建国史。开头主角在屋顶上远观椋鸟一窝蜂从空中涌入到烟囱里,到结尾处首相去世,铺满地板的小鸟尸体,到底有什么象征意味呢?可能是顾及国际市场,使用的语言是英语而非希伯来语有点遗憾。
整部电影最好看的部分,其实是果尔达本人的录像,尤其是最后她与萨达特的谈笑风生,这位“铁娘子”的坚毅和从容,是真真正正的祖母风范。这与演员扮演的人物形象是有很大反差的。
电影呈现出始终紧张压抑的氛围和不同于真实影像的果尔达的其他面相——人前处变不惊,勇毅果断,强硬不妥协,人后病体孱弱,思虑万千,柔肠百结。可惜电影着墨在气氛和表演,着急得去表现果尔达的丰富面相,以至于整个赎罪日战争成了流水账,潦草的会议、简单的战事汇报分析、放狠话的会谈匆匆过场,让人很难感受到这位政治人物的真正决断力和魄力,那这个人物的魅力就会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