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英语学习班上,法国姑娘奥迪尔(安娜·卡里娜 Anna Karina 饰)认识了两名男子阿瑟和弗朗茨,他们是两个着迷于美式文化的年轻人,向往着惊险的传奇故事。奥迪尔很快就被风流的阿瑟吸引,渐渐地爱上他,他们三人开始常常混在一起,坐在敞篷跑车里兜风。
奥迪尔寄宿在一所豪华大宅里,她告诉弗朗茨,这所屋子里存放着巨额现金。阿瑟和弗朗茨便策划着要入屋行窃,后来奥迪尔想要退缩,然而阿瑟他们坚持要行动,并计划好了具体时间。到了那一天,事情却进行得并不顺利,奥迪尔一而再地要求他们取消行动,但是阿瑟表示明天再来,甚至动手打了奥迪尔。第二次的行动,会带来怎么样的灾难性后果?
《法外之徒》下载观后评论: 88,戈达尔首部,相当不难看,但还是略失望。最大的亮点不是故事主线,而是三人之间的感情羁绊和变化。开头上课的片段,地铁上的片段,三人跳舞,跑过卢浮宫,后面女主与男主聊天的片段都相当不错。但是其他内容就一般了,最后的结局也是让人有点不爽,就是告诉我们活着才是获得一切的基础呗?女主的情感线转变也基本上不能让人信服,她是骗子,然后呢?她爱过男二也是事实吧。关于无脚鸟的阐述也非常让人出戏,不得不说这个梗的运用被王家卫超越了。最后男二的结局仿佛儿戏,有希区柯克式舞台剧那味儿了,整个缺少铺垫导致结局的崩坏略明显。不过不愧是金字塔尖的导演,靠镜头语言和格调以及一些出彩的桥段就足够达到一个不得不打五星的水平,但确实无法满足过高期待。女主是黑色电影经典美女,撑起了整部电影一大半的观赏性,其他内容就乏善可陈了。
8.0 入室抢劫那段戏拍得犹如粗鄙的美国黑帮片,头戴丝袜的两位男性角色,却拿到了奥迪尔一双不透明的黑色裤袜,整个脸被完全罩住,显得滑稽而生硬。弗朗茨在入室抢劫的过程中,在阿瑟离开的间歇突然问起奥迪尔:“你为什么不爱我?”完全不符合传统黑帮电影的逻辑,将爱情戏码强制安插在严肃而危险的抢劫过程中,而整个抢劫的过程更是毫无紧张感可言,丢弃了景别的变化,一镜到底,同时抛弃了好莱坞式戏剧性的营造,这种从意识到执行层面的反抗戈达尔做的很彻底。“我的故事结束了,像一部三流小说,结尾既幸福又美满,接下来将是《不法之徒》的续集,彩色宽屏幕电影,奥迪尔和弗朗茨之南美惊魂。”戈达尔无时无刻不在反讽美国好莱坞类型电影,带着他的浪漫痕迹,表达他一种宁可不合时宜地活着也要渴望脱离商品世界的愿景,并且持续的表现攻击性。
3.5。20出头的安娜.卡里娜,青春靓丽,片中却大部分时间带着愁容。她在公交上问为何周围的人看起来都那么哀伤和孤独,因为她带着这样的心情看周围。她在公交车上唱歌的声画蒙太奇用得不错,营造出了一种略带哀伤和诗意的气质。一分钟沉默、三人舞、卢浮宫奔跑已被许多影迷津津乐道,我觉得这几个场景吸引人之处在于它们传递出了人物空虚无聊的心境,这些为了打发时间而为的事情反而成了影片最大的亮点。在咖啡厅里喝饮料的一场戏拍得有趣,三人的位置不断变化,象征着交错的人物关系。阿瑟和弗朗茨象征着自己喜欢的人和喜欢自己的人。影片还包含着反父权的意味,奥迪尔和阿瑟都是受到长辈压抑的人,只不过相比之下前者没有那么决绝。
“我的故事结束了,像一部三流小说,结尾幸福又美满”,但我们无法用穿透小说的目光穿透这部电影,它不在于叙事,更无关主旨。它就像文艺青年在脑海中编排自己的人生故事一样,充满着断裂、无厘头、反思和悲伤。在我眼中,电影流溢着情绪、情绪、还是情绪。阿瑟死了,被他的舅舅开枪打死了。无脚鸟以生命为代价,终于能有所停靠了。他们三个就像所有放荡不羁的青春少年,反抗是他们与世界相处的方式,讨厌这个世界,讨厌所有规矩,讨厌时刻躁动的不安。卢浮宫的奔跑看着很眼熟,仔细想了一下《戏梦巴黎》也有相似的桥段。它们都是借着青年的身体在抗争着、嘲笑着什么,在展示着无厘头的、枯燥的生活。
大概看戈达尔就要抱着这样一种心态:随意的、自由的、浪漫的、无政府的。两个小偷套着黑袜子行窃时候总让人忍俊不禁;可是三个人在餐厅跳舞,在大厅里飞跑,那种看上去没有任何刻意的安排、任何即兴的表达确实是少见的;当然更少见的是那一分钟的沉默,把一分钟的沉默当做永恒的沉默。如果电影真的是一种“木乃伊情结”的冲动,那这一片刻确实可以当作瞬间的生命保存来理解!但我仍旧对戈达尔没抱有那种神圣的心态,因为诗意的沉重来自于侯孝贤、安哲罗普洛斯、塔尔可夫斯基等几人,无论他们隐喻式的读解多么复杂,但电影独特的视觉魅力是独特的,而这,是我对电影最为深切的热爱!
话痨,很多细节彩蛋,配乐好听,昆汀就是这么来的吧?不同的是,戈达尔的电影还没有那么的商业化,不过这不影响什么。对我来讲,我太喜欢这种仿佛说不出来什么却说了很多的基调了。看了吧,文艺片并不等于无聊,真的无聊的电影也根本不能算是成功的。《法外之徒》一点也不无聊。似有似无的爱情、不到一分钟的沉默、朦胧却有意的舞步、艺术馆里的狂奔、曲曲折折的小路、闲聊中的书名,这一切的一切,在画面里都是那么自然且浪漫,从电影里并没有感觉出六十年代的巴黎哪个楼房或者街道很美,而最美的却是人与人之间发生的那些情和事。
这是看过的戈达尔片中我个人最有共情力的一部了。原著小说是一部法国的noir小说,戈达尔在批判好莱坞强盗片的过程中拍出了非常丰富的含义。电影里的三角关系其实很弱,“人”的部分则得到了十足的强化。这个“蠢女人”的角色非常适合安娜·卡里娜,以至支撑影片不仅成功批判传统强盗片,更能跳脱出黑色电影的陈旧的调子。片尾关于孤独的论述腔调突然变得有一点点陈旧或多余,一查,这片之后两人就离婚了。片子的社会空间和意识形态也并没有缺席,富人的柜子里随意放着现金,穷人的柜子里随意放着手枪。
贯穿始终的黑色幽默。一场盲目的恋情带来一次荒唐的入室抢劫,亚瑟与叔叔之间以一场华丽的枪战双双死去,反而成就了弗朗茨和奥迪尔这一对。见到了无脚鸟和沉默的一分钟的出处。戈达尔好会描写诗意的场景。博物馆里的三人狂奔,咖啡馆里的三人麦迪逊舞,三人围桌轮转,都像是美妙流畅的音乐。每个人都是孤独的,即使是奥迪尔与弗朗茨最终厮守在南美,说着好像是相爱了;抑或是奥迪尔与亚瑟碰撞出激烈火花之时。奥迪尔对坠入爱河的傻白甜的角色演绎的很到位,尤其是从家里出来找亚瑟那段,轻快的像只小鸟。
7.9 纯粹在用新语言解构的一部电影。戈达尔在这部里很明显完全不想讲故事,为了忠于新浪潮原旨摒弃剧本摒弃受众观感,所以为了“找点什么“观影的话这部真的很难受。你以为Odile没那么傻于是一直等待反转?戈达尔完全不care。回头一看《低俗小说》不光跳舞,整部片的风格都充满了这种思潮色彩。最喜欢沉默的一分钟,他在打破电影常规上是真的下足了功力。新浪潮既然致力于反建构那么戈达尔一定不会在建构上花一份心思,所以这部片里颇多不合常理的地方倒也的确说得通。
毫无前因的开始,毫无头绪的对话,含糊不清的背景,是戈达尔设定下的一个不按规矩出牌的观影游戏,等待观者自行进入叙事状态。仍有大量的喋喋不休,但已经算是戈达尔中可看性最强的一部了,至少剧情的分割跳跃被控制在一个让你的大脑大部分时间保持清醒的范围内。一分钟沉默、三人舞、卢浮宫奔跑都是可以称之为经典的形式感镜头,当然戈达尔中最不缺的就是形式,就像你别想从演员脸上看到什么很直观的表情一样,你也别想从电影里面找到什么真正能让人感动的东西。
后期人物都立起来之后太棒了,视听也很个人化,桌子同边的同盟、投过车窗人物的模糊重影以及树影划过的起伏痕迹、一分钟的焦灼情感升温都很巧妙,跳舞、抢劫的造型设计、罗浮宫等设计又特别机灵,更强的是,抖机灵加上旁白的叙述和剪辑、主题音乐又拉进了与观众的距离,实实在在表现了人与人之间沟通的不顺畅、花心男人痴心汉和摇摆的女人,而偷盗便成了第三者,成为了爱情的考验。和《精疲力尽》比起来少了一丝韵味,多了点俏皮。
配音很有特点,古灵精怪的和情节契合,你以为剧情会这样这样发展结果却是那样那样了。看到一半时还不知道到底要表达什么,直到看完看了影评才发现自己没文化,原来导演借由这部电影那么多台词那么多细节像其他书与电影致敬,后者也有太多导演效仿他。大概大师之作当如是。而我只是对咖啡馆跳舞那段以及三人一起跑完卢浮宫那段印象深刻。以及咖啡馆里那沉默的一分钟,想起王家卫某部电影里也是一开始搭讪用到了一分钟...
新浪潮代表作 戈达尔 展示了他天马行空的才华与想象力 在那个年代里还算是非常规的技巧被他操纵得游刃有余 最喜欢英语课堂上的那个三角关系下的摇镜和一分钟消音设计 那些流畅的运动镜头不仅体现了时代之下法国年轻人的自由与浪漫 更是体现着 戈达尔 本人躁动 不羁的灵魂 看到这里 才明白 王家卫 的 无根鸟 出自何处 餐厅里的那段三人舞蹈 必是影史经典8.1